调研发现,眼下很多孩子缺乏农业知识和农村实践锻炼,相当多的孩子分不清稻谷和麦子,不指导农作物是怎么长出来的。“三农不熟悉,五谷分不清”的现象令人担忧。
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到2050年,我国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。按年龄推算,那个时候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实践者不就是现在的孩子吗?他们离农村越来越远,不了解农业、不关心农民、不关注农村显然不行。如何破解类似问题,一些地方进行了实践探索。
据了解,2020年新学期伊始,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科相结合,组织150余名新生来到杂交水稻实验田,割稻、打谷,接受劳动教育,产生很大反响。在上海,一些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青浦、松江等新城区参加插秧、收麦、割稻等生产劳动,很受欢迎。
当前,国家推行“双减”政策,广大青少年被从各种培优班、各种题海中解放出来,有了更多时间精力。怎么分配这些时间精力?建议有关部门坚持做好加减法——应试教育做减法、素质教育做加法。其中,加强农耕文明、农耕实践教育非常必要。相关部门不妨依托18亿亩基本农田资源,在全国中小学开设“农耕知识+体验课”。
为此建议:
第一,以“农耕文明进教材”普及农业常识。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,形成了包括农时、农谚在内的很多农业常识。建议有关部门将农耕文明写进中小学教材,确保孩子们对农业基础知识、主要农作物生产特点、农业文明发展历程有基本了解。
第二,以“农耕体验下田头”培养“三农”感情。建议由教育部牵头,协调农业农村部、国家乡村振兴局合作制定“农耕知识+体验课”课程标准。指导各地选定“农耕文明体验基地”,组织广大中小学生,分批次深入田间地头参与耕田、插秧、播种、锄草、收割、碾米等劳动实践。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设置课程,逐步做到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全覆盖。以此培养孩子们关心农业、农村、农民的感情。
第三,以“农耕实验进课堂”激发学农兴趣。“双减”背景下,建议教育部牵头在全国确定一批试点地区、试点学校建立农耕实验室,开设“农耕实验课”。组织农业科研人员和经验丰富的现代农民进课堂,给孩子们传授农业基本常识以及农作物“无土栽培”、农业“三色革命”等方面的科普知识,引导和带领孩子们参与农作物育种、培植、管理等实验,激发孩子投身农业科学的兴趣和志向。
“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、不能忘记农民、不能淡漠农村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,发人深省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,我们要“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”,就需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懂农事、识农民、爱农村的青少年。
通过每学期一堂“农耕体验课”、10节“农耕实验课”,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,帮助他们养成陶行知先生当年所倡导的“科学的头脑,健壮的双手,农夫的身体,艺术的情趣,改造社会的精神”,将大有益于“乡村全面振兴”人才的培育,大有益于广大青少年的更全面成长。